最近看了一本书,《群体性孤独》。本书作者麻省理工学院社会学教授雪莉·特克尔,将电子文化的两大趋势在过去15年中的新变化、新发展进行了新的阐释,将焦点集中在年轻的“电子土著”身上,这一代人的成长伴随着手机和智能电子玩具。如今的我们既缺乏安全感、却又渴望亲密关系,因此才求助于科技,以寻找一种既可以让我们处于某种人际关系中、又可以自我保护的方法。 作者认为在互联网时代,如果我们既要享受信息技术带来的便利,又要摆脱信息技术导致的孤独,就必须找到一个两全其美的好办法:一方面,我们要学会独处,体会独处带给人们的好处;另一方面,朋友、亲人要更多地坐在一起,面对面谈话、讨论。她通过研究发现,信息技术在给人们带来沟通便利的同时,也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弱化,有些人甚至因此而丧失了面对面交流的能力。特克尔认为,人们发短信、发邮件,上社交网站,玩电子游戏,从形式上看人们之间的联系似乎更轻松、更密切,但实际上却更焦虑、更孤单。 你是否也熟悉这样的场景:家人在一起,不是交心,而是各自看电脑和手机;朋友聚会,不是叙旧,而是拼命刷新微博、微信;课堂上,老师在讲,学生在网上聊天;会议中,别人在报告,听众在收发信息。所有这些现象都可以归结为“群体性孤独”——我们似乎在一起,但实际上活在自己的“气泡”中。我们期待他人少,期待技术多。不间断的联系,是否让人类陷入了更深的孤独? 周末来了,你是带着家人出去旅游,还是在和孩子讨论电子产品的危害?低头族错在哪里? 我感谢电子产品提供的平台,我的手指现在敲打着键盘,我无权抨击这种生活方式,因为我自己也是群体性孤独症的患者。丢掉手机的我,就好像丢掉了身份证,没有了微信,没有了QQ,仿佛整个世界都抛弃了我。到了新的环境,也是习惯性搜索WiFi,似乎没有互联网,地球都开始不转了,我的圈子全乱了。 春节快来了,你准备好放下手机与亲友畅聊了吗?你能坚定的对低头族say no?你是否在要求孩子不要玩手机的时候,独自在床上看着手机屏幕跨年了?你的年夜饭是在家里还是在朋友圈?你可还记得小时候一家人看过的春节联欢晚会?你可还记得大年三十晚上的烟火? 当我视力在大学四年成倍变弱,我开始电话联系好友,开始和家人旅行。慢慢的,我相信我也可以坚定地在周末关掉手机,去图书馆看看书,去草地晒晒太阳,我也可以把美景记在脑海,把家人牵在左右。 [图片]
- 暂无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