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上午,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3D打印医疗器械专委会(以下简称“专委会”)成立大会在上海世博展览馆举行。据了解,目前国家还未出台相关的行业标准,国际上也没有标准可以参考,限制了3D 打印医疗器械在临床上的使用。专委会成立后,将致力于制定相关行业标准,让3D打印医疗器械能够应用于临床,为更多的患者服务,同时促进相关技术的发展。 [图片] 3D打印胸骨1∶1复原 在展会现场,最受关注的就是各式各样的3D打印医疗器械,一块体积较大的3D打印胸骨就吸引了众多观众驻足围观。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个胸骨最初是应用于一位癌症患者。由于癌症细胞侵蚀了他的胸骨,使其发生了病变,最后不得不切除更换。传统的方式无法很好地做出和病人胸骨一模一样的形状,于是我们就通过CT扫描,把病人原先的胸骨数据全部记录下来,然后使用3D打印机进行1∶1复原。目前,类似于这样的胸骨替换已经有十来例。” 据了解,和传统的植入体相比,这款3D打印胸骨最大的难点在于“微细结构”,即胸骨上密密麻麻的小孔。据工作人员介绍,“微细结构”主要有两个作用,一个是整体减重,让打印出来的胸骨不像实心的金属块那么重,不仅要做到形状像,同时还要使得重量也和病人原先的胸骨接近。另一方面,通过这种“微细结构”,人体的软骨组织和肌肉也能很好地附着在上面,体液也能在这里面进行交换,和病人原先的骨头基本达到一致。 此外,现场还展出了3D打印的牙齿、颌面部骨骼、头盖骨以及各类关节等。本届展会以“3D打印、数字医疗与智能装备”为主题,现场设有互动体验区,包括3D打印+智能机器人、3D打印+VR/AR 体验、3D打印+创智课堂、3D打印+设计等,观众可“零距离”感受3D打印技术的魅力。 将制定统一行业标准 3D打印医疗器械仍是一个新兴行业,可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精细化的康复辅具和植入体。但行业标准的缺失,使得3D打印医疗器械无法应用于临床。一家3D打印技术企业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新闻报道中提到的成功使用3D打印植入体的病例,都还只是临床试验。目前每个公司、每家医院都有自己的标准,一般是某家医院和某个企业达成共识,或是之前有过类似合作,才会使用3D打印技术。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骨科主任医师、3D打印专委会常务副秘书长王金武教授介绍说:“没有标准就没办法通过国家审批,就没法进入市场、没法运用到临床上,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该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发展和应用。目前很多医院只能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来审批,但这样不能收费,也没法纳入医保。专委会成立后,将在政府部门的监管下,联合相关方面专家制定出一个行业标准。另一方面,3D打印技术的发展需要软件、硬件、材料等各个方面的创新,技术的应用还需和临床紧密集合,专委会的成立将为此提供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
- 暂无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