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技术创新中心挂牌仪式在京隆重举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绳立成,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科技局(知识产权局)局长李宏,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促进局副局长李冬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企业服务局副局长捷菲出席了挂牌仪式。“增材制造和新材料技术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创新中心”)是首批获得授牌的六个技术创新平台之一。
图:北京国千智能制造科技研究院副院长王林(左二)代表创新中心接受授牌
图:创新中心代表合影
增材制造和新材料制造产业发展创新体系建成后,将首先专注8个增材制造和新材料技术产业发展方向:
1. 开发能降低制造成本和提升制造速度的新型增材制造技术,同时提升现有增材制造系统的工业化程度,扩充耗材品类和降低耗材成本以适应更广泛的应用。围绕突破增材制造专用材料、提升工艺技术水平、发展关键装备及核心器件的需要,重点突破数字化建模、材料研发、新型工艺装备、硬件控制技术与开放式数控系统、后处理装备的集成技术等环节的共性关键技术,来实现增材制造技术、产品及服务在各个行业的创新应用;2. 开发能加快新材料研发的材料基因组技术,通过结合高通量材料计算引擎、高通量实验平台及基于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的材料大数据智能系统,突破增材制造专用材料品种及质量不足的研发瓶颈,在立足增材制造领域、加速增材制造专用材料研发的同时,面向关系国民经济发展重大领域,实现高性能合金材料、复合结构材料、陶瓷材料、玻璃材料、新能源材料、半导体材料、超导材料和生物医药材料等关键材料高效快速的筛选优化,同时充分利用材料大数据智能系统,开发新型材料相适应的数据采集技术和数据挖掘技术,推进重大领域关键新材料的快速研发;3. 在核电工业、船舶海洋、航天航空、汽车、铸造、电子电器、动力电池、建筑节能等重点行业的材料研发需求、产品设计与验证、模具加工、零部件直接制造、部件修复等关键领域,针对国家重大工程任务及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在优选材料体系、优化系统级结构设计、工艺结构与材料融合、结构件制造与后处理工艺等环节的基础上,实现材料组分及工艺灵活化、结构轻量化、提升部件功能、缩短制造周期、降低制造成本;4. 将增材制造和新材料技术融入康复、医疗器械制造、生物传感、精准诊疗、生物医药体系。在康复医疗领域,针对临床需求量较大、个性化需求特征较高方向的需求,基于医疗器械(含医用非医疗器械)和生物医疗产品的个性化建模、设计、定制和综合评价认证,增材制造出精度和性能满足临床使用要求的CFDA认证产品,并推广使用;在生物传感和精准诊疗领域,通过融入增材制造和新材料技术,开发一系列生物芯片及检测诊疗设备,推动药物筛选、早期诊疗及生物检验的快速发展;在生物医药领域,充分融合增材制造和新材料技术,快速高效寻找和发展可诱导组织再生的新一代生物材料,建立我国可诱导组织再生的生物材料和植入器械新兴产业;5. 在教育、文化创意、消费品等领域,针对学生教育、创新创意设计、产品快速建模设计以及个性化产品消费的需求,依托低成本的材料与制造、智能人机交互、新型易用设计软件、创意设计服务平台等关键技术,开发可降低大众消费和专业设计门槛、可推广性强,并能推动高端设计产业、个性化定制产业发展、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增材制造应用体系,推动增材制造在教育、文化创意、消费品等领域产业化产值提升;6. 建立增材云制造C2M个性化定制平台。围绕推动增材制造技术的融合应用,助力区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不断扩展行业应用的广度和深度,可通过云制造平台为用户/企业提供创新设计、产品优化、快速原型、模具开发等增材制造应用服务,通过用户与设计师的直接沟通实现高度定制化;7.建立国际增材制造及工业大数据云中心。在传统企业通过转型与升级迈向智能制造的过程中,工业大数据无疑扮演着重要角色。工业大数据不仅包括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服务、管理等过程中所产生的企业数据,也包括如经济运行、行业、市场、竞争对手等外部数据,对这些数据的采集、管理、分析与应用,将成为驱动企业转型与升级的巨大动力。大数据云中心将致力于深化工业大数据在生产过程控制、设备故障预测、产品研发与设计、销售与生产预测、供应链优化等方面的应用,并通过大数据服务为企业的决策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为其数字化、智能化、互联网化转型提供有力支撑;8. 建立增材制造和新材料技术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提供标准、检测、认证和知识产权等主要服务项目。标准是技术创新和产业化的桥梁和纽带,已成为国际通用语;检测是提升产品质量,保证产品达到设计水平的重要手段;认证是确保产品质量符合标准,解决“质量谁说了算”问题的必经之路;知识产权是鼓励和保护创新,加速技术创新步伐关键环节。标准、检测、认证和知识产权具有公益性和基础性,是平台运行的核心内容。同时平台还将提供信息资源服务、“四众”服务、技术成果评估和转化、大数据服务,为平台的市场化运营提供支撑和保障。创新中心主任宗贵升博士认为,增材制造和新材料技术创新中心内的生态应该是同一平台上的合作博弈,这是第一个基本要求。这个要求既区别于企业内的组织关系和树状供应链关系,也区别于一般市场上的企业和产品的竞争关系。因此,创新中心必须拥有一个维持和优化中心运营关系的平台,形成多个基于多方契约关系下的多边市场。创新中心依托北京国千智能制造科技研究院运作,建立增材制造和新材料公性核心技术研发、产业化平台;创新中心将联合全球增材制造和新材料学术联盟(GAMA)、中国增材制造产业联盟、中国粉末冶金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协同技术和产业发展;创新中心将协助国内知名基金如亦庄国投、金科君创、资正基金等发起增材制造和新材料产业基金,整合增材制造和新材料产业链,推动产业规模扩展;创新中心还将推动增材制造和新材料产业园建设,吸引增材制造和新材料产业聚集和人才聚集。 目前创新平台已有国内外多名院士、教授、研究员、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及二十多家高科技创新企业,协同创新研发课题20多个。创新平台将于2017年6月召开平台工作会议,欢迎业内企业、高等院校、研究机构等参与协同创新、参加议事,共同推动平台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