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3D打印和人工智能一起爆发,成为非常流行的话题,都被认为是将要改变人类生活的重要黑科技。但几年过去了,人工智能越来越普及,越来越渗透进入普通人的生活和工作,而3D打印却不如之前的热度了。这发生了什么呢?3D打印还会进入普通人的生活吗?还会改变世界吗?今天我来讨论这个问题。同时,也会介绍“摩尔定律”,理解这个概念的本质,你就能自己判断任何一个新技术能否普及,什么时候普及。
典型的3D打印:《西部世界》里的AI人物
我们先明确一下,什么叫作3D打印?3D打印的核心技术是1984年由美国人查尔斯·胡尔(Charles W. Hull)发明的,从此为3D打印的普及与商业化铺平了道路。简单地说,3D打印就是三维打印机,通过特殊的材料,将计算机上设计构造的蓝图打印成为实物。它与我们经常使用的普通打印机有相同的工作原理。
比如,和普通打印机一样,它的结构主要是由3大要素组成,“电脑建模+打印机器+打印材料”。但是,这3个要素每一个都不容易,都属于黑科技,以及完成一件打印品的过程本身,就称得上是黑科技。
比如,可以打印一个逼真的实体模特儿,类似美剧《西部世界》里的AI人物;或者打印一个与实体汽车一般大小的汽车模型,或者一套可以坐的座椅板凳等等。2011年,美国南安普顿大学就制作打印出了世界上第一架3D打印飞机;2012年,苏格兰的科学家通过人体细胞,用3D打印机第一次打印出人造的肝脏组织;2019年,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用3D打印技术,制造出模仿中枢神经系统结构的脊髓支架,临床医用,帮助老鼠恢复运动功能。这些都是非常了不起的成果。
早在2012年,英国著名的杂志《经济学人》就发表专题文章,称3D打印将是第三次工业革命。正好在这个时间点,人工智能也大热,两个都成为媒体和投资界的宠儿,被认为将会大大影响和改变人类的生活。
到这里,就引出来我要给你介绍的科学概念“摩尔定律”了。搞懂了摩尔定律,你自己就能更科学判断,3D打印技术能否普及,什么时候普及。
“摩尔定律”的应用
“摩尔定律”的本质是说,1美元能够买到的电脑性能,每隔18到24个月就能翻一倍。也就是说,你使用技术,获得各种功能的成本越来越低,或者花费同样的成本,你得到的技术和能力会越来越多。摩尔定律揭示了信息技术进步的速度与所花费成本是成反比的关系。
也就是说,如果你发现一个技术,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功能越来越强,但价格或者成本到了一个临界点后,不但没有提高,还在降低,那就说明这个东西将要普及了。譬如智能手机,最开始的时候,只有少部分能使用,因为价格很贵。但是后来,手机像素越来越清晰、内存越来越大、功能越来越多,但智能手机的整体价格却是下降了,并且几乎完全普及,人手一个。
人工智能现在就进入到这个临界点了。比如,AI在金融投资领域的产业化。通常,一个投资顾问的年薪要100万以上,一个有点规模的金融机构,光是人力成本,每年就要花费上亿,但是如果使用AI智能投顾系统,那么实现同等的效果,每年只需要花费几百万,业务还可规模翻倍。不仅是大机构通过AI节约成本,实现转型,小机构也可以通过AI系统,拓展自己的新业务。这就是AI在金融投资领域产业化普及之后的典型现象。
我们用这个定律,再分析一下3D打印,可以发现,至少在目前,还远远看不到技术提高、成本普遍下降的前景。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3D打印技术目前还远称不上成熟;以及另一个很重要的问题,3D打印的成本非常高,还没有看到下降的趋势。
特别是3D打印材料及各种材料组合,是非常难的高科技,而打印材料的规格或者属性,直接决定了成品的质量,包括强度、刚柔度、防腐性、冷热稳定、相容性等等。相比之下,现在普通的打印机只有两种标准化的材料:打印用的墨粉和纸张,整体技术都差不多,个人和企业基本都能负担成本。
但是,3D打印就不是了,除了材料稀有之外,工艺技术也难。例如,3D打印一些生活物品,如打印一个杯子、或打印一个馒头,或者打印一些机器零部件,这些都需要不同的材料组合。有些材料还是固体的、而有些是液体的,如何在一部打印机上,支持所有不同材料组合、并精致地打印出来?这是非常大的技术难题。而且,这样的打印机器本身就非常昂贵,成本也很高。比如,一台能打印工业零部件的3D打印机,价格从10万到百万元人民币不等,高精密一些的,就直接要几千万的价格了。
因此,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除了重要的生产制造、军工制造等使用外,3D技术与成本的走势,远远还没有到达“摩尔定律”的普及临界点。
技术必须遵循社会效应
或许你会说,随着技术进步和成本下降,3D打印迟早会达到普及的临界点的。但是,对3D打印这样的黑科技来说,这里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问题,它直接决定了,无论AI技术发展到哪一步,3D打印可能都普及不了,这就是社会效应问题。
所谓社会效应问题,其实说的就是一个事物对大众在物理和精神方面的生存空间,以及可持续发展是正面影响还是负面影响。对于3D打印来说,哪怕有一天,技术高速发展,打印成本降低到每个企业、每个人都能承担了,它也是不可能普及的。为什么呢?你想想,如果每个人都可以随心所欲地打印物品,小到玩具、日用品,大到房子、汽车,甚至人体器官,那么将会消耗多少资源,又将会产生多少工业垃圾?甚至会激发多少社会问题、社会矛盾?
这将是不可想象的人类灾难和秩序失衡。因此,就算成本上3D打印可以普及,从社会效应层面也不太可能实现。除非到时候有了新的解决方案或者规则秩序。
今天的三分钟,我们讨论的重点在两个层面:
第一,如何通过“摩尔定律”来判断一项技术能否普及。核心原则就是这项技术的发展速度与使用它的成本是否呈反比关系,是否到了一个交叉的临界点。这个临界点的意思是说,这项技术足够好,普通人都会用,而且成本足够低。
第二,根据摩尔定律可以判断出,3D打印技术离普及还很远。而且,即使技术成熟、成本也足够低,3D打印也依然不太可能普及。因为如果普及的话,将会带来巨大的地球资源消耗,同时产生巨量的垃圾,破坏社会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秩序。
吴霁虹/Jihong Sanderson
创新管理学家,人工智能商业化专家,AI Business Lab联合创始人。专注全球战略与创新管理,创造了人工智能时代“TOP-A新竞争优势”、“商业强基因”、“C2C商业生态圈模式”理论体系。北京大学访问教授、研究生导师,美国法庭专家见证人。录制喜马拉雅商业财经课程《人工智能赋能60讲》,著有《未来地图》《众创时代》《下一步:中国企业全球化路径》《Doing Business in China》等畅销书籍。